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北榮醫療研究大突破 獲國際醫學期刊肯定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 【本刊訊】臺北榮總最近有兩項醫療研究上的重大突破,分別是臺美合作發現冠狀動脈硬化基因治療的新契機,以及成功研發「腸道內視鏡多模態輔助診斷系統」,都刊登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,顯示北榮在醫療研究上的先進與權威。
  北榮醫學研究部結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、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(UCSD)錢煦院士所組成的團隊研究發現,「信使核糖核酸(mRNA)甲基化」可能是造成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的原因之一,此重大成果為冠狀動脈硬化帶來新的治療方向,於今年二月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登肯定。
  北榮醫研部指出,人體血管如同河道,在彎曲處較易淤積阻塞,研究團隊發現,心臟冠狀動脈彎曲處和分支處會形成擾流,引起血流紊亂觸發甲基化轉移酶上升,造成甲基化形成斑塊。抑制甲基化轉移酶的上升,即可減少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,此一重大發現,將有助於打造出安全且高效率的治療模式,提供臨床治療新選項,並藉由藥物及療法不斷研發,有效預防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。
  此外,內視鏡診斷與治療中心結合AI人工智慧技術,成功研發「腸道內視鏡多模態輔助診斷系統」,除可執行大腸瘜肉的偵測及辨別,更首創可同時識別多種不同大腸病灶與大腸解剖構造,輔助大腸鏡檢查及內視鏡教學,大幅提升內視鏡檢查品質,傑出研究成果今年二月刊登於國際內視鏡知名期刊《Surgical endoscopy》。
  北榮內視鏡診斷與治療中心主任盧俊良表示,利用人工智慧協助內視鏡醫師執行臨床疾病診斷,是國際間熱門的研究主題,但以往相關的人工智慧研究,主要是針對大腸瘜肉單一病灶的偵測及辨別來發展。
  該中心王彥博醫師指出,儘管AI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內視鏡的臨床輔助診療,但多限於判斷單一的病灶(瘜肉),無法即時偵測與辨認多重大腸病灶。
  由北榮內視鏡團隊研發的「腸道內視鏡多模態輔助診斷系統」,可同時辨識瘜肉(polyp)、憩室(diverticulum)、盲腸(cecum),協助醫師判別大腸鏡檢查是否已經到達最後最深的位置,及大腸癌(cancer)等多種病灶,平均準確度達九○%以上。此外,更可以進一步判斷瘜肉是否可能轉變為惡性的腺瘤性瘜肉(adenomatous polyp)。
  展望未來,北榮內視鏡團隊將更進一步,將這套人工智慧系統進行優化的處理,並進行更嚴謹的臨床試驗,進一步證實該系統在臨床上提升醫療診治的功效,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逐步落實於常規內視鏡執行中,嘉惠更多患者。
 
(點閱次數:533)